贤选猎头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176-1123-5771

电池产业链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文章附图

1引言

电池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整个电池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上游产业链包括组成电池所必须的锂、钴、镍、锰等基础原料及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活性材料,中游产业链包括锂离子电池、模组及系统等加工企业,下游产业链包括消费电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回收等应用领域。本文从人力资源供求的角度,对电池产业链中的人才现状进行全面概述。

2   人才专业背景需求概况

近年来,电池产业链的发展为全球提供了众多全新的岗位。锂电产业链中的不同领域对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各异:上游产业链的管理及技术岗位都以电化学、环境管理、材料提炼及合成等专业背景的人才需求为主;中游产业链中,管理及技术岗位除要求具有化学、材料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外,对具有电芯设计、性能因子与优化、机械、安全等工科专业背景的人才需求增大;电池模组产业链的管理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偏向具有储能、建模仿真、数据科学、机械及系统工程、测试与监控等专业背景的人才,技术岗位以自动化工程、汽车技术、电子及电力安全等专业背景的人才为主要需求;下游产业链中的应用领域对人才专业背景要求更为多样化,涉及电动汽车、电网储能、能源管理、发电、系统优化、成本计算、政策与监管等方向,呈现出以电池相关的理工科专业为主,政策监管及管理等背景为辅的人才需求态势;下游产业链中的电池回收及二次利用领域中,管理人才的专业背景需求包括化学与材料、稀有资源处理与回收、分离提取、控制与处理、循环经济、环境管理及标准化等,相关技术岗位以化学及材料背景专业人才为主。产业链所衍生的繁多领域,需要广泛的专业背景人才方能满足发展需求。例如:在储能领域中,开发与实施重要的运营流程需要数字化相关人才;管理层需要经济、法律、人力相关人才;发展岗位需要科技与研发人才;应用层面需要开发及市场调研人才等[1],

3人才需求现状

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兴起使各国对该行业相关领域人才需求增加。面对潜在的市场空间,资本不断涌向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欧美及亚洲国家对行业人才渴求度提升的同时,也在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人才缺口问题。

3.1欧洲人才现状

从电池行业的战略及政策方面看,欧洲强调电池行业本土化。欧洲的新能源市场采取了减少成本开支,提高生产效率,不过度依赖外国配件供应商等相关措施,旨在形成属于自己的生产链并高效推广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当锂电生产制造扩大时,行业的人才缺口也在扩大。因此,欧洲启动了一系列培训计划来解决人才供应短缺问题。预计到2025年,欧洲将创造多达400万个新工作岗位,并计划于2025年培训80万名工人。欧洲创新技术研究院分支机构:IT InnoEnergy与欧洲电池联盟成员国合作推出EBA250联盟学院,其合作伙伴有:西班牙、法国、中欧、比荷卢经济联盟、德国、葡萄牙、北欧地区,可根据行业需求开发课程和培训内容,并与当地培训专业人员合作,对电池行业的工人进行再培训,从而提高相关就业人员的技能[1]。

3.2美国人才现状

据美国先进电池联盟发布的《国家锂电蓝图2021-2030》中指出,未来锂电需求量将增长5-10倍,主要的增长点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另外,储能、飞行器和国防等方面对锂电需求也有增加。实际上,美国本土锂电池产能供应占比不到全球的50%,而原材料等上游产业链在美国本土的供应量很少。由于受制于美国本土的劳动力成本、工业体系、技术人才及政策摇摆等原因,美国本土电池企业尚未能满足国内的需求,多以与国外龙头企业合作的形式存在。在人才政策方面,美国允许其本土雇主临时雇佣外国工人从事锂电等特殊行业。H-1B[1]是美国移民和国籍法第101条规定的签证。H-1B招聘人数在2019年达到峰值,而由于新冠肺炎大流行导致签证处理放缓和移民政策收紧,自2021年的锂电行业的外国工作申请量较2019年疫情前水平下降了19%,所引进的招聘人员中约50%处于初级职位。美国电池人才的收入近五年来有提升趋势, 2021年,美国电池行业的职位工资较往年增长了2.3%(例如:高级工程师平均工资可达17.5万美金/年),但目前工资的涨幅依然低于本国的通货膨胀率(6.8%)。

3.3 韩国人才需求现状

韩国的电池巨头为世界许多电动汽车提供动力,但其依然面临技术人才短缺问题,这样可能会影响全球零排放交通工具的量产。由于对技术需求的膨胀,LG、SK和三星SDI都面临着研究和工程专家短缺等问题,无法保证有足够多受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全球电池行业规模在过去5年翻了一番,而韩国在研究和设计领域缺少近3000个研究生学位的职位。据预测:2025年,全球电池市场规模将扩大两倍,达近900亿美元。由于人员紧缺,人员工资收入具有竞争力,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的电池专家每年可赚取高达1亿韩元(8.5万美元)的收入,具有3-5年普通学历技术岗位人员的平均收入约为8000万韩元。韩国的电池行业员工为了获得更好的报酬而转向外国竞争对手的现象层出不穷,也加剧了韩国的人才短缺。为更直接地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韩国LG和 SK Innovation公司也采取从美国等海外地区大力招聘措施。此外,内部培育机制也正在完善:LG Energy Solution(韩国销量第一的电池制造商)计划于2022年春季在著名的高丽大学开设一个新的“电池智能工厂部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1]。

3.4中国人才现状

目前中国电池企业性质分为国有、民营、外资、合资等,百亿以上估值的非国资控股企业有近50家,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出生年份范围为1958-1975年,创业时年龄段以30-49岁为主,其中硕士学历以上占比为74%,如图1。从中国整体电池产业的人才学历统计数据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相较专科及以下人才更大,如图2。由此可见,电池产业链的发展需要时间沉淀及高学历专业背景的人才支持,中国高校逐年培养了庞大的工程师队伍,这也是锂电产业链十几年内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图1   中国电池行业百亿以上估值企业创始人统计图

图2   中国锂电产业人才学历组成统计图

图3   2021年锂电企业招聘完成率

2021年度,锂电行业中的国有、民营、外资、合资企业招聘完成率均未达100%,其中外资企业的招聘完成率最高(92%),民营企业招聘完成率不到50%,如图3。目前国内高校每年向社会输入的毕业生不足以满足锂电行业的迅速增长。随着政策利好、资本涌入,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中对员工的薪酬较其他行业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从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到博士学历的高级主管,年薪范围为10万-120万。如:宁德时代制造和技术工程师的月薪为 1.56万元人民币和2万元人民。不同性质的企业主管及以下人员的平均薪资水平基本一致,但高层的薪资水平存在差距,外资企业高层的年薪最高,国有企业高层年薪最低,中外合资企业高层收入略高于私人企业,如图4。中国电池产业链中员工薪酬的总体趋势为:管理岗高于技术岗,高学历者高于低学历者,工作年限多者高于同级别年限低的成员。

图4   中国锂电行业不同企业管理者年薪

从企业研发投入角度来看:2021年度中国电池产业链中除了整车研发人员年薪29万,略高于销售人员的28万外,其余各环节中销售人员的平均薪酬为33.11万元,而研发平均薪酬仅为19.27万元,产业链下游的整车企业投入研发的力度依然是最大。上游研发平均薪酬为11.87万元,中下游企业创造差异化和比较优势的关键环节在于研发[2]。

电池的产业升级、迭代速度在不断加快,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和理论的契合也需换代更新。国内有采取开班培训的措施,如:2020 年8月以来,我国举办了12届电池生产工程师职业培训班,已有1000余人获得认证书……各大高校也需要更新相关专业课程以平衡理论与实践来满足终端市场需求。国内的企业之间抢人之战目前愈演愈烈,企业也采取了措施来应对抢人之战,例如:完善用人制度,与员工签订两年以上的竞业协议来防止本企业员工跳槽至其他企业;大企业采用高薪养人的方法,通过不断提高人才薪酬来防止人员流动至小企业,导致小企业因缺乏技术团队而倒闭[3]。

高校作为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向行业输送专业人才数量在1-2年内不会有数量级的改变,依照当前行业形式,锂电行业人才紧缺现象依然存在。但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电池产业的发展,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支持电池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设立了储能专业一级学科,很多大学目前已经在招收“储能专业”的本科生,这是我国提升电池产业国家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举措,将会持续为产业输送高层次人才。

4预测及展望

据世界经济论坛报道:预计2030年,全球电池价值链中的就业岗位将达1000万个,与当今全球汽车行业的就业岗位处于同一水平(即每生产5-10辆汽车大约有1个工作岗位)。而1000万岗位中一半以上将会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计,2025年中国清洁能源行业整体人才需求为120万人,人才缺口为103万人,每年数以千计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当前锂电产业链的需求,但高校也正在积极响应政策的需求及号召进行调整。2021-2022年,随着锂离子电池下游产业需求的持续旺盛,上游产业链呈现涨价趋势,中下游陆续承压,上游产业链对员工的需求的影响力可能将为电池生产的4-6倍。中游产业链中锂离子电池生产制造相关就业岗位需求将来依然是热点,但随着扩产需求增高,设备、机器供应相关人才需求会进一步增高,而电池组装等岗位可能因为自动化生产,需求相对下降。


首页        品牌理念       企业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176-1123-5771